特斯拉,要降你就直接降
此刻,2024年上半程的竞赛已经正式结束。纵观身处中国车市各位参与者的阶段性表现,只能说:“几家欢喜几家愁。”
那些踩中电动化风口的领跑者,还在逐步扩大它们的领先优势并疯狂收割。反观那些因为转身犹豫不决错失机会的落后者,则在血腥的泥潭中继续挣扎。
也恰恰基于这样背景,试问如果是你究竟应该怎样评判特斯拉?能够给予这家美国新能源车企一个怎样的分数?
“将将及格。”
在某些读者眼中,上述答案或许显得太过严苛,但就是我心中最真实的想法。虽然翻看终端数据,3月特斯拉在华零售销量曾突破过6万辆大关,5月开始也再次开始回暖,预计还未正式公布的6月同样不会太差,但始终无法掩盖其1月、2月、4月的颓势。
Model 3与Model Y两款主力产品,身处各自的细分市场,即便仍然是大家口中的“绝对标杆”与“全民公敌”,可无法避免的出现了威慑力与号召力的下降。
至于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身旁的竞争者太过内卷。反正,无论承认与否,特斯拉曾经舒舒服服躺着卖车的日子过去了。
顺势,面对正在进行中的下半场,这家美国新能源车企必须想尽办法“支棱起来”。毕竟,参照今年全球车市的大环境,年终想要拿下一个看得过去的分数,中国就是特斯拉最不容有失的一个板块。
这不,7月第一天,今天文章的主角突然发力。
具体来看,针对旗下Model 3和Model Y推出全新购车金融政策,即日起至7月31日之前下订,可享受5年0息方案,范围囊括了标准版和长续航全轮驱动版。
并且,特斯拉特别声明,该方案覆盖包括车漆、内饰、轮毂造型、EAP和FSD在内的选配价格。
以Model 3与Model Y的长续航全轮驱动版为例,7月31日(含)之前下订:首付7.99万元,可选5年0息方案,Model 3日供低至107元,Model Y日供低至118元。
相比曾经2.5%的标准年费率,节省最多26375元的利息。若首付4.59万元,可选5年低息方案,Model 3日供129元,Model Y日供140元。相比标准年费率2.5%,省最多24500元的利息。
对于上述操作,你完全可以理解为特斯拉的一次“变相官降”。
进一步拉低消费者的入门门槛与入手负担,而这家美国新能源车企试图传递的出的信号,更像是:“接下来半年,我只想卖车、卖车、卖车。”
只不过,事与愿违的是,在特斯拉祭出“5年0息”的攻势之后,分别与身边不少友人进行了交谈,包括部分本身就计划入手Model 3的潜在车主,大家普遍的反馈都集中在,“刺激不够,有点遮遮掩掩的味道,还能再等等。”
更直白来讲:“与其让人算算数,不如要降直接降!”
假设这波特斯拉官宣Model 3与Model Y终端售价分别下调2万元,相信将会进入下半场之后,直接位于中国车市掀起更大的血雨腥风,而不是现在诚意给了却反响平平。
当然,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既然马斯克此前已经亲自辟谣,“今年不会推出Model Y的改款车型。”变相也意味着,今天文章主角剩余6个月手握的底牌就这么多,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所以“5年0息”应该是下半场的第一板斧,至于直接官降的“杀招”何时才会打出,还得示后续订单具体的增长情况来定。
不然,开局便放大,很容易导致提前“透支”。
而接下来的篇幅,则想抛出一个长期在思考的话题,“你觉得特斯拉2024年销量会同比负增长吗?”
众所周知,4月这家美国新能源车企公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成绩单。
乍一看,共生产新车约43.4万辆,表现的还算不错,基本符合外界的预期。
可到了至关重要的交付层面,却出现彻彻底底的“血崩”,仅有约38.7万辆,同比跌幅达到8.53%,环比跌幅更是超过20%,达到20.16%。
不仅远远低于分析师之前猜测的45.7万辆,也创下了自2022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差表现。
无独有偶,就在昨晚,特斯拉又发布了2024年第二季度成绩单。共交付新车约44.4万辆,略高于之前预期的43.9万辆。
不过,作为参考,去年同期交付量为46.6万辆,显然又出现了同比下滑。而整个上半程,特斯拉交付量刚刚超过83万辆。
去年,特斯拉卖出181万辆新车,也就是说剩余6个月,这家美国新能源车企需要卖出98万辆才能打平。
结合今天文章主角正在经历的内忧外患,想要完成不是没有难度,更不要说实现较大幅度的同比增长。
由此不禁想起2021年股东大会上,风头正劲的马斯克信誓旦旦的承诺:“到2030年我们将实现年销2000万辆,并且具有十足的信心至少保持50%的交付年复合增长率。”
到头来,当特斯拉褪去光环,又一次陷入低估,“小丑”竟是他自己……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中国商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商务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商务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商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商务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商务网 电子邮件:ha1770157474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