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整车与零部件企业深度“捆绑”共推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

2022-10-22 04:30:00    来源:网络   阅读量:18860   
整车与零部件企业深度“捆绑”共推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

随着新能源和智能成为新的产业出路,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关键。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不断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做强“长板”,补齐“短板”,向世界级万亿美元汽车产业集群迈进,已成为我国许多地方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

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带来的“连锁效应”正在持续显现。这两年,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谋求共同发展的情况并不少见。一家总部在重庆的车企工作人员近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紧密合作、协同发展是大势所趋。”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潘鹤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整车与零部件企业的合作,不仅可以带动零部件企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更密集的技术整合,促进地方汽车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企业深化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

在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下,汽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关系正逐渐从供应向合作转变。

近日,赛勒斯汽车与文灿集团合作的消息引起业界关注。“双方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化万物互联的汽车生态圈建设,必将促进双方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沙坪坝区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赛勒斯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借助整车企业所在地的产业集群优势,零部件企业可以在周边地区设厂,在RD适配、生产、运输等方面也能降本增效。”

近两年,芯片和电池的短缺成为困扰整车企业的大问题。因此,深化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而不是被动地“等饭吃”,是更多整车企业的共识。

上述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受疫情、经济、国际形势等影响。,汽车供应链总是面临着极端的压力考验。对于可能‘卡脖子’的零部件,整车企业必须和零部件企业一起进行RD和攻关,尽快实现技术突破,不再受制于人。”

据了解,赛勒斯汽车与文灿集团将在新能源汽车一体化结构件、一体化电池箱、三电产品的轻量化研发、新材料应用、零部件供应等方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事实上,近年来,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为了共同保障供应链的稳定性而进行深度捆绑的案例不在少数。企业川环科技此前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中透露,未来将继续加强与比亚迪的合作,积极参与新一代车型和改款车型的管道同步开发,全力保障比亚迪新能源车型的管道供应和配送。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汽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合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最基本的采购供应关系;二是车企和零部件企业形成战略合作;第三,车企和零部件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例如,电池领导者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与许多汽车公司建立了合资企业。成立合资公司是更高层次的合作,意味着共同投资,风险共担。

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是大势所趋。

日前,重庆发布《重庆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新型“整车-零部件”合作关系,充分发挥整车企业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开放配套市场,吸引零部件企业集聚。根据规划,到2025年,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国10%以上;到2030年,建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站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风口浪尖,重庆等地方政府主导的产业集群规划不再是个例。据了解,上海正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2018年,特斯拉超级工厂落户上海临港;北京经开区也在布局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集群。目前,区内已有北京奔驰、北汽新能源等龙头企业。近两年来,安徽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当地汽车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以地处西南的四川和重庆为例。据重庆市经信委负责人介绍,川渝两地共有整车企业45家,汽车零部件企业1600多家,年产值6000多亿元,年产汽车近300万辆,占全国的近12%。目前,川渝汽车产业正在打通信息链、提升产业链、融合创新链、共享供应链、整合价值链。通过完善这五大链条,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盖世汽车研究院研究员王宪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产业集群发展下,汽车企业需要给予国内零部件企业更多的配套机会,通过深度合作和协同创新,解决国内汽车产业在底盘技术、前瞻性新材料技术、轻量化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和瓶颈。”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中国商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商务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商务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商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商务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商务网 电子邮件:ha1770157474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