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ride火了,新中产们半夜还堵在马路上
堵车,很常见。堵人,也不稀奇。但是,半夜堵自行车,你又见过没有?
这个暑期,一到晚上,一路华灯的北京长安街,每分钟都有过百辆自行车浩浩荡荡地通过,各式各样的共享单车、公路车、便携折叠车交错前行。
“北京骑车的氛围已经**”等类似的调侃,在社交平台上层出不穷。毫不夸张地说,晚上的北京长安街,可能是现在中国自行车骑行人数最密集的地方。
其实不止北京,“铁腚”能行的city ride风,早已在全国范围内刮了起来。
骑行的风,
终于吹到了长安街
在某书上搜索“北京夜骑”,相关笔记分享已超过3万篇,而“北京骑行路线推荐 朝阳”,更是有137万多篇笔记,热度可见一斑。
从笔记发布数量来看,“夜骑”热度超高。
白天太忙、太热、太晒,到了深夜,游人散去,街头空荡,是北漂们独享京城的限定时光。夜骑便成为了最适合北京打工人的消遣方式,也是一种带有社交性质的解压方式。
长安街,便是夜骑人的精选路线。这里的自行车道宽、路面条件好,基本上“只要会骑自行车的都能骑”。但正因如此,这条路线几乎每晚都会堵“车”,堵的自行车。
在北京共度七夕的小欣和男友,就专程体验了一把夜骑。他们从王府井地铁站出来,各自扫了一辆共享单车,打算沿着长安街到天安门西,然后往北顺着南长街、北长街,围绕故宫外围一圈,回到东华门前,最后骑到天安大厦结束行程。
小欣规划的北京夜骑路线。
在小欣的想像中,北京的夜骑应该是:慢慢悠悠地前行,在微风轻拂中独享夜色。然而,实际上的夜骑却是——封路,仅单边能够通行。当一个红绿灯起码都要等三次,他们心里只剩下烦躁,直呼自己是没苦硬吃的大冤种。
短短6公里的路,却足足花费了长达2个小时。其实,他们不是没有想过中途退出,但骑行的一路上,不仅都有交通管制,其间的车流还越来越大,根本无法轻易回头,只能被夹杂在中间越骑越远。
不管是北京市民,还是远道而来的外地游客,不管是骑行老手的贵价单车,还是租来凑热闹的共享单车,都只能歪歪扭扭地排列了整整好几百米,缓慢前行。
北京夜骑的“堵车”盛况。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天安门前,小欣刚拿出手机还没来得及打开相机,就已经被尽职尽责的警察督促前行,不要在此逗留。
大概每隔50米就会出现的执勤人员,把喇叭紧握在手里,不厌其烦地放着:“骑自行车的游客,请不要停留拍照,保持道路畅通。”
夜晚维护秩序的执勤人员。
一旦骑得慢了一点,还会“收获”左邻右舍鄙视的目光和嫌弃的眼神,身边时不时还会传来因为拥挤和争抢位置而争吵的声音。而每次经过拐弯路口,都热闹得仿佛春节返乡的检票现场。
“知道夜骑的人很多,但没想到会这么多。”与其说是骑行,很多时候,甚至还没有走路快。准确来说,骑行其实也只能被迫变成滑行。
骑不动,真的完全骑不动。原本只打算在11点多浅浅骑车感受一下北京夜景的两人,举着僵硬的双手回酒店双双瘫倒时,时钟指针已经划过了深夜两点。
“好不容易去一趟,结果镜头里除了人从众和一些建筑残影,几乎啥也拍不好,一张能看的都没有。”如果是为了跟风出片,她表示不必前往;如果是为了释放压力,北京还有更多骑行路线可供选择。
city walk火了,
现在到city ride
对城市的探索方式层出不穷。当走到哪算哪的city walk,已不能再满足所有人放飞心灵的需要,自由自在的city ride跃升为出行的next level。
美团单车数据显示,在这个暑期,北京18—22时的用户夜骑总时长较去年同期增长15%,热度骤升。
北京之外,上海的黄浦江、杭州的西湖、厦门的鼓浪屿,都成为了一个又一个爆火的“骑行胜地”。可以说,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经典骑行路线,稳稳拿捏住了年轻人。
如果说工作的人,在上下班骑行纯粹是为了通勤和方便;那么出游的人群,为的更多是一种新奇的体验和缓解压力。
都市白领Suzy就喜欢利用难得的假期,通过骑行去游览一座城市。以前她喜欢用脚步丈量风景,现在更习惯用单车的车轮去探索风景。
“上班已经够累的了,出去玩就不想再走路折磨自己了,放松的时候只想着舒舒服服。”,在她眼里,城市的尺寸似乎因为骑行而大幅度缩小,她可以想停就停,想行就行。
在过去的一年里面,她就去过银川、成都、海口等城市,简单花三两天的时间,慢悠悠地穿行在每一个想要停留的地方。她骑行追求的不是速度,而在于不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主打的就是一个潇洒和快乐。
离开了高楼,哪里都是好风景。骑行在一座陌生城市的路上,Suzy感受到“路上遇到的每一个面孔,都组成了一座城市不可缺少的鲜活画像” 。骑行让她接触到了每个地方独特的生活文化,短暂忘却了办公室里枯燥无味的PPT。
即便跟伴侣和朋友一起出游,Suzy也习惯按照自己的速度前进,不再陷入被安排和催促的节奏里,“我们骑行前会互相约定一个目的地,然后再各自前行,互不干扰”。
无需刻意迁就,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舒服方式。骑行也如此,随心所欲地穿梭于自然与城市的脉络之中。
她说:“只管踩,往前看。”路上如果遇到了漂亮的风景和有意思的地方,就停下来拍照分享;或者在中途等候同伴,一起好好欣赏一番,再继续前行。
只要心情自由自在,无需拼装备、拼路线,骑到哪里都可以是“东方不败”。
每十个中国人,
就有一个爱上骑行
毫无疑问,骑行已经晋升为今年户外运动的顶流,成为了新一代年轻人追求运动健康的时髦方式。
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小邹就是一名骑行的爱好者,同时也是一名从业者。最近,他就明显感受到骑行热所带来的影响,因为身边的人向其咨询相关的事宜变得多了起来——“好像现在身边喜欢骑行的人越来越多,随随便便都能见到几个熟人。”
出自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的数据,也证实了小邹的感觉:目前全国有1亿多人经常性骑车,或把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有近千万人参与进了自行车运动。
自从几年前加入这个圈子以来,小邹每周都会与车友们至少见面2次,他们基本都会选择在清晨或者夜晚,避开城市道路特别繁忙的时候,带上装备一起骑车。
小邹所认识的骑行爱好者们,年龄范围广泛,上至五六十岁的退休人士,下至刚踏入校园的大学生都有,来自全国各地。
最近的一次,他们就相约在广州的大学城,从清晨的6点骑到7点,然后一起简单吃个早餐,再各自回到一日的工作中。
一开始喜欢骑车,小邹其实只是因为觉得跑步又累又费膝盖,去健身房又害怕老板随便跑路,骑车就成了保持健康运动的*方式。
后来,他渐渐发现了这项运动的乐趣。相比其他运动,骑车可以看得更多,走得更远。于是,小邹开始自己研究装备,学习专业知识,最终从一名普通爱好者,成为了骑行行业的从业者。
原来在骑行的圈子,也存在“卷”的现象。新浪图数室的一项统计显示,有35%的骑行者平均骑行距离在30—50km的范围内,有10%更是在70km以上。
某书博主po出的夜骑装备。
不过,这种“卷”并不单纯看骑行距离,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绪价值。小邹迄今为止为骑行的装备已经花费了几万元,不过,据他所言,这只能算是普通级别的开支。在他的身边,更是不乏投入了6位数字,同时拥有几台高端单车的大佬级人物。
刚入门的时候,骑行者几乎都是从一千几百的器材开始,然后通过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再综合自己的消费水平去调整配置,例如升级配件或者选择换车,去提升自己的运动体验。
除了会相互对比器材,小邹与三五知己之间还会“卷”运动数据,看看谁的个人运动水平更出色:赢了的人收获了内心满足感,输了的便下定决心要在下次重新挽回面子。
小邹在手机App里的骑行数据记录。
骑行现在还成为了具有社交属性的大众健身活动。很多人一旦爱上了这项运动,就会拉上身边的朋友一起加入,每次参加活动如果不带上几个新朋友,好像都不配说自己是这个圈子里的人。
即便是社恐人士,也可以在骑行这项运动上找到自我。不少人甚至将夜间骑行作为放空大脑、与自我对话的方式。
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新入门者,小邹都会叫他们听劝:“注意安全,提升认知,好好享受。”这门运动潜在的投入和风险,也不能因为盲目跟风而轻易忽视。
骑行,已经不仅成为了不少人的锻炼方式,更是一个感悟生活、享受生活的新方法。
骑上自行车,生活也似乎变得通透。骑行中的独特视觉体验,会让人深度感受一座城市和不同地方的神秘和浪漫。在这个过程中,最享受的,是风吹在身上,风是自由的,人也是自由的。
“生活本就沉闷,但骑行会有风。”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上一篇:京东买药携手钙尔奇联合发布2024年钙行业消费趋势白皮书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国商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商务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商务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商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商务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商务网 电子邮件:ha17701574748@163.com